歐洲正追求“電池自由”
發布時間:
2021-04-12
縱觀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,歐洲市場的表現十分引人注目。市場研究機構EV Sales的數據顯示,2020年,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36.7萬輛,同比增長142%,反超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。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激增,整個歐洲大陸也掀起了一場重構電池供應鏈的熱潮。
多年來,歐洲一直將動力電池業務“拱手”讓給外國公司。但在銷量崛起的背景下,歐洲希望重新加入到動力電池的制造隊伍中。如今,德國、法國、英國和波蘭都出現了潛在的動力電池制造商,試圖爭奪寧德時代和LG化學的在動力電池界的主導地位。
電池之戰即將打響
公開資料顯示,大眾、Stellantis和寶馬今年都將推出全新的純電動車型,并提高產能規模,福特、沃爾沃、捷豹等品牌承諾未來在歐洲只銷售純電動汽車。有外媒預計,僅這幾大品牌今年在歐洲的銷量就將達到190萬輛。未來,在排放法規、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化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,到2030年,歐洲將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。
眾所周知,若想實現這一銷量目標需要大量動力電池支撐,而歐洲汽車產業對海外電池供應商依賴的現實,令各國政府頗為“惱火”。因此,歐洲多國政府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,不愿讓本地汽車制造商過度依賴該地區以外的動力電池制造商。
尤其是德國、法國、意大利和英國等傳統汽車制造國,都渴望在電池技術方面保持競爭力,并希望擁有自己的動力電池制造基地。以德國為例,為了讓該產業在未來躋身世界前列,政府承諾在動力電池相關業務上投入26億歐元。如今,這項政策已成功吸引了特斯拉、寧德時代、LG能源等企業在當地建立動力電池制造廠。
“2019年,歐洲各國電池產業相關投資達到了600億歐元,覆蓋研發、組裝和回收等環節,”歐盟委員會負責監管電池計劃的副主席馬洛斯·塞夫科維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“隨著投資源源不斷地涌入,歐洲本土的電池產業正發生一場革命,歐洲全新的電池產業生態即將誕生。”
產量擴張,實現“電池自由”
事實上,布局電池產業對大型車企的意義不言而喻。去年11月,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·馬斯克在歐洲電池會議上就表示,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工廠。馬斯克指出,德國動力電池工廠年產量將能達到100GWh,需要時甚至可以擴展到200—250GWh。
作為電動化轉型最為“激進”的傳統車企,大眾汽車集團也在日前的Power Day上公布了動力電池產業的相關計劃。大眾汽車集團預計,到2030年,公司僅在歐洲就將建立6座總產能達到240GWh的超級電池廠。
此外,大眾汽車集團還透露,生產動力電池的前兩座工廠將位于瑞典,其中,與瑞典鋰電池開發制造商Northvolt合作、專注于生產高端電池的謝萊夫特奧 (Skellefte)工廠有望在2023年投入使用,后續產能將擴張至40GWh/年。
據了解,除了與大眾達成了140億美元的供應協議外,近日,初創公司Northvolt還與寶馬達成了另一筆供應協議,并準備在其位于謝萊夫特奧的工廠生產電池。Northvolt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彼得·卡爾森表示,Northvolt希望在2030年之前占領歐洲25%的動力電池市場份額。
同為初創企業的英國電池公司Britishvolt則表示,將投資26億英鎊在英格蘭東北部建造電池工廠,該工廠最大的特點是將利用水力、風力發電進行生產。Stellantis與能源巨頭道達爾組建的電池合資企業ACC則緊隨其后,計劃通過兩家廢棄的汽車零部件工廠生產電池,以加速擴張。
本土建廠能為歐洲帶來什么?
有資料表明,當下,第三方電池制造商在產業鏈中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。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公布的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數據顯示,2020年1月—12月全球動力電池在電動車上的裝機量達137GWh,同比增長17%,其中寧德時代連續第四年奪得冠軍位置,全年裝機量達34GWh,同比增長2%,LG新能源以31GWh的裝機量緊隨其后。
據統計,在全球電池企業中,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總計54GWh,合計市場份額達到39.4%。韓系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總計46GWh,占比33.5%。簡單來說,中國企業與韓國企業掌控了全球超過70%的產量。
因此,面對正在崛起的新能源市場,歐洲車企希望擺脫“外采”桎梏,實現“電池自由”也是情理之中。但除此之外,在本土興建動力電池工廠,還能為歐洲帶來哪些好處呢?
首先是降本增效。與其他零部件不同,車企需要為有安全隱患的鋰離子電池支付高額的運輸費用。同時,遠距離運輸的不確定性會極大地降低生產線的效率。因此,在汽車工廠附近制造電池更安全也更高效。這也是特斯拉希望在柏林的超級工廠中建立電池廠的原因。
另一方面則是為當地提供工作崗位。目前,隨著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,不少傳統車企員工正面臨著失業重壓。但有研究表明,1GWh的電池產能,將在電池生產過程中創造 40個工作崗位,在研發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則會創造 200個“上游”工作崗位。因此,一旦車企的員工在經過培訓后便可為電池制造商所用,這對制造商和員工而言是雙贏的局面。
相關新聞